ctsh9811334

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

中文期刊篇目索引系統-數位生活

1. 陳宇佐,以RFID為基礎的智慧型生活架構=Enhance Our Lives through the Use of Novel
RFID-Based Intelligent Scheme,電腦與通訊,115民95.03頁38-46 http://0rz.tw/qnQCR
2. 郭耀煌 ; 洪盟峰,數位生活的新紀元,電工通訊,民93.12,頁16-21。

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

輔助記憶體

輔助記憶體: 電腦記憶裝置中除主記憶體以外的輔助記憶體都屬之。包括硬式磁碟備份磁帶快閃記憶體、或是抽換式的媒體儲存設備﹝如軟碟機光碟機磁光碟機等﹞。通常輔助記憶體都是非揮發性的記憶體。


參考資料: http://job.achi.idv.tw/2007/10/17/%E4%BD%95%E8%AC%82%E8%BC%94%E5%8A%A9%E8%A8%98%E6%86%B6%E9%AB%94%EF%BC%9F/

輔助記憶體-快取記憶體




快取記憶體Cache Memory:隨機存取記憶體 (RAM ) 的一種,其存取速度要比一般RAM來得快。當中央處理器 (CPU ) 處理資料時,它會先到快取記憶體中尋找,如果資料因先前已經讀取而暫存於此的話,就不需從龐大的記憶體中費時讀取資料。 由於CPU的時脈通常比主記憶體的時脈快,CPU若要連續存取記憶體的話,必須等待數個時脈週期,所以硬體工程師在設計CPU時,也將快取能力應用在CPU上,像是Pentium II分別有8KB指令快取記憶體與8KB的資料快取記憶體,通稱為L1快取記憶體 (Memory ) 。L2快取記憶體則通常是一顆獨立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(SRAM ) 晶片。 快取記憶體通常包括讀取寫入功能,使用者可以視情況設定兩種功能是否發生作用。

參考資料: http://www.eclife.com.tw/pc_nb/moreinfo_30814.htm

輔助記憶體-快閃記憶體

快閃記憶體(Flash memory),中國大陸簡稱為閃存,是一種電子清除是可程式唯讀記憶體的形式,允許在操作中被多次擦或寫的記憶體。這種科技主要用於一般性資料儲存,以及在電腦與其他數位產品間交換傳輸資料,如記憶卡隨身碟。快閃記憶體是一種特殊的、以大區塊抹寫的EEPROM。早期的快閃記憶體進行一次抹除掉就會清除掉整顆晶片上的資料。就保存資料而言, 它是不需要消耗電力的。此外快閃記憶體也具有相當低的讀取延遲。與硬碟相比,快閃記憶體也有更佳的動態抗震性。這些特性正是快閃記憶體被行動裝置廣泛採用的原因。快閃記憶體還有一項特性:當它被製成記憶卡時非常可靠──即使浸在水中也足以抵抗高壓與極端的溫度

參考資料: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5%BF%AB%E9%97%AA%E5%AD%98%E5%82%A8%E5%99%A8

輔助記憶體-軟碟機

軟式磁碟機簡稱軟碟機軟碟,英文簡稱 Floppy,是個人電腦中最早使用的可移動儲存介質。作為一種可移貯存方法,曾經是用於那些需要被物理移動的小檔案的理想選擇。軟碟有85.25英寸3.5英寸3種,其中3.5英寸的1.44MB軟碟最為常見。軟碟中又分為硬磁區(Hard-sectored)及軟磁區(Soft-Sectored)

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

週邊設備-電傳

電傳: 電傳,或稱為電傳打字機(Tele-Type),是遠距離列印交換的編寫形式。電傳既具有電話的快速,又具有打字機的準確,尤其是當電文中有資料時,這種優點表現得特別明顯。人們普遍認為,電傳這種通訊方式,除了具備高效性精確性之外,還比電報更為便宜
電傳是在傳真機普遍使用以前的通信設備,其原理有點近似電報。早期國家政府單位國有進出口公司皆普見使用,但現在基本上已經被傳真機或網際網路所取代。
台灣首次啟用英文電傳打字機是1949年8月16日,草山(陽明山電信局為處理給蔣中正之大量電報,裝用美式15型電傳打字機。此
後電信局管理的島內五條主要電報電路也改用電傳打字機。
操作方式: 在發送方有字母鍵,將英文的電文按鍵輸入,則鑿紙機自動依鮑竇碼(Baudot code)在紙帶上鑿洞。之後操作者要將紙帶撕下,放到發報機,發報機就會自動送出鮑竇碼電報訊號。接收端收到電報訊號可自動印出英文字母於捲筒紙上,也可鑿出紙帶。相較於更早的莫氏電報機,電傳不需背記及譯電過程,但發送方需熟習英文打字。電傳打字機鍵盤有三行。鍵盤上依QWERTY鍵盤順序排列大寫羅馬字母。第一行兼作數字鍵。第二第三行兼作特殊符號鍵。鍵入特殊符號需先按FIGS鍵(Figure Shift),之後要切換回英文字母需按LTRS鍵(Letter Shift)。
特點 :
1. 方便快速
電傳印表機可安裝在辦公室內,因而毋須到電報局去發電報,而且在給國外交易夥伴發電傳時,可以即時得到對方的回和答,就像進行電話交談一樣方便。
2. 手續簡便
惟一要做的事情是,將欲發出的電文轉對成一系列孔眼並打制到紙帶上,再通過電磁波將電文發往目的地。
3. 自動收發
即使不在辦公室裡,印表機也可在無人狀態下自動收發電文,電文或許是一份書面交易檔,這顯然比電話交談優越得多。
4. 高效經濟
印表機每分鐘可打400個浮點,根據《全美百科全書》記載,這種機器一分鐘內可傳送大約67個詞。

資料來源: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7%94%B5%E4%BC%A0

CPU

中央處理單元(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),是電腦的主要裝置之一。其功能主要是解釋電腦指令以及處理電腦軟體中的資料。所謂電腦的可編程性主要是指對CPU的編程。CPU、內部記憶體輸入/輸出裝置是現代電腦的三大核心部件。由積體電路製造的CPU,20世紀70年代以前,本來是由多個獨立單元構成,後來發展出微處理器CPU複雜的電路可以做成單一微小功能強大的單元。
「中央處理單元」這個名稱,籠統地說,是對一系列可以執行複雜的電腦程式的邏輯機器的描述。這個空泛的定義很容易地將在「CPU」這個名稱被普遍使用,之前的早期電腦也包括在內。無論如何,至少從20世紀60年代早期開始(Weik 1961),這個名稱及其縮寫已開始在電腦產業中得到廣泛應用。儘管與早期相比,「中央處理單元」在物理形態、設計製造和具體任務的執行上有了戲劇性的發展,但是其基本的操作原理一直沒有改變
早期的中央處理單元通常是為大型及特定應用的電腦而定製。但是,這種昂貴的為特定應用定製CPU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已經讓位於開發便宜、標準化、適用於一個或多個目的的處理器類。這個標準化趨勢始於由單個電晶體組成的大型電腦微機年代,隨著積體電路的出現而加速。IC使得更為複雜的CPU可以在很小的空間中設計和製造(在微米的量級)。CPU的標準化和小型化都使得這一類數位裝置(港譯-電子零件)在現代生活中的出現頻率遠遠超過有限應用專用的電腦。現代微處理器出現在包括從汽車手機兒童玩具在內的各種物品中。

資料來源: www.reghardware.co.uk/.../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CPU